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皖北全面振兴,坚持“四化同步”,支持皖北地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把皖北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明确为我省今后五年11项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到2027年推动皖北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跟上全省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步伐。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切实增强皖北发展动能,促进皖北全面振兴。
省投资集团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大局,近些年来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产业培育和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皖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即日起皖投人推出“皖北振兴”系列稿件,以飨读者。
“鼓钟将将,淮水汤汤。”淮河安澜,皖北崛起。地处淮河岸、南下北上、东进西出战略要地,3000多万人的梦想与情怀,是安徽全省上下长期关注的重大区域战略之一。
2024年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皖北全面振兴,坚持“四化同步”,支持皖北地区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加快皖北全面振兴是近年来事关我省发展大局的战略性任务。自2001年成立省加快皖北地区发展领导小组以来,先后制定出台4个“皖北十条”、推动皖北“两个加快”、南北结对共建等支持政策,推动人才、技术、项目、资本等资源加速向皖北聚集。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把皖北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将推动皖北全面振兴明确为我省今后五年11项重点任务之一,并提出到2027年推动皖北全面振兴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跟上全省和长三角高质量发展步伐。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大力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切实增强皖北发展动能,促进皖北全面振兴。
省属企业是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省属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省投资集团围绕服务发展、服务大局,近些年来在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产业培育和棚户区改造等领域,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皖北全面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投资加码 推动"轨道上的安徽”问皖北覆盖
增强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动能,实现皖北振兴,必须打通交通大动脉,特别是要加快构建互联互通的高速铁路网络。
2017年,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正式进入报批阶段,获报批范围包括皖北地区的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淮南6市,以及与皖北地区毗邻的合肥、滁州、六安3市,建设“一纵”“一横”“两贯通”主骨架,以及一条西向外延线和相关联络线工程。随着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完成,皖北地区将整体进入高铁时代。
2019年底,随着京港高铁商合段、郑阜高铁的开通运营,阜阳、亳州迈入“高铁时代”,这背后离不开省投资集团的投资加码。作为安徽省唯一的省级铁路投资平台公司,省投资集团下属铁投公司积极履行全省铁路出资人代表职责,响应省委省政府全面振兴皖北号召,大力推进皖北城际铁路网项目规划对接和投融资工作,扎实推动皖北地区淮宿蚌城际铁路、阜淮铁路等多条重点铁路项目开工建设。
新春伊始,铁路建设项目现场已呈现出一片人勤春早的繁忙景象,吊臂起落、机器轰鸣,紧张有序的施工场景随处可见。
3月25日,由省投资集团参与投资建设的阜淮铁路涡河特大桥钢混连续梁主墩承台全部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基础施工取得阶段性重大进展。该条铁路是省投资集团在2021年省属企业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座谈会上与亳州市人民政府签署建设的重大项目。铁路线路经阜阳、亳州、宿州、淮北四市,全长142.5公里,设计速度350公里/小时,总投资约237亿元,计划2026年6月建成通车。项目建成后,将结束蒙城、利辛两县不通高铁的历史,为两县350万人民提供高质量的出行条件,极大满足沿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眼下,省投资集团控股建设的另一条铁路——淮宿蚌城际铁路建设者们也正在加班加点、抢抓工期,项目有序推进路基、桥梁等主体工程施工,建设“进度条”不断刷新。
阜淮铁路和淮宿蚌城际铁路既是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点工程,也是《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规划建设的重点项目。它们将密切连接皖北各大城市,成为连接中原都市圈、合肥都市圈以及长三角地区的最快捷高速干线。这将有力促进皖北区域的经济增长,使其紧密融入东陇海经济带、胶东半岛、中原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等重要经济圈,为皖北区域的整体振兴注入新动力,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2023年,我们在皖北地区的在建项目完成股权出资62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建设合新高铁(合肥至泗县段)、淮宿蚌铁路、阜淮铁路,远期规划建设合新高铁泗县至宿迁段、京九高铁阜黄段等项目,继续深化沿淮高铁、许亳、亳蚌城际铁路、淮北至商丘城际联络线、萧县至丰县联络线项目前期研究工作。”铁投公司投资管理部负责人介绍说。截至目前,省投资集团在皖北地区铁路项目累计股权出资约335亿元,已推进京沪高铁、合蚌客专、阜六铁路、宿淮铁路、郑徐客专、淮萧客车联络线、青阜电化、商合杭高铁、阜阳北扩能、郑阜高铁等10条铁路建成通车,通车铁路里程约940公里,在建高铁里程约370公里,远期规划建设高铁里程约63公里。
目前,安徽省铁路运营总里程超5500公里,其中高铁开通运营里程2537公里,是我国第二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高铁里程位居全国前列,县域铁路覆盖率近80%以及拥有皖北城际、皖江城际两大铁路网。根据皖北城际铁路网规划,未来,皖北六市之间以及与合肥的联系将更加紧密,会更好促进皖北承接产业转移,加大招商引资,促进皖北区域经济发展。
打好“基金+科创”组合拳 积蓄产业发展新动能
为加快建设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省投资集团聚焦省委省政府支持皖北打造新材料、新能源、高端绿色食品三大产业集群,采取“母基金直投+子基金投资+联合投资”等方式,统筹运用基金投资、股权投资、类金融等多种形式加大投资布局,为皖北地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动力。
新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作为全国重要的原材料产业基地,安徽将新材料产业作为重点打造的4个万亿级产业之一,大力布局皖北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以高水平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带动皖北地区的全面振兴。省投资集团抢抓机遇,以有效投资赋能新材料产业在皖北的发展。
合肥华清高科表面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表面处理新材料行业龙头企业,目前已突破了碳纤维金属化技术瓶颈。经过多年积累,该公司业务已逐步延伸至航天航空等相关领域,成为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国家标准制定单位。“从华清高科A轮融资起我们就通过基金投资、母基金直投等多种方式支持其发展。”省投资集团下属创投公司投资三部负责人说,为带动宿州地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我们通过所管理的宿州市成长型中小基金,并结合宿州市经开区相关产业布局,再次投资华清高科4000万元,通过约定返投措施,逐步将华清高科优质资源引入宿州市,为宿州市新材料特色产业“补链、强链、延链”,为宿州打造新材料特色产业集群蓄势赋能。
在“碳中和”大背景下,光伏产业已经成为发展最迅猛的热门产业之一。2023年底,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建设推进大会。省委书记韩俊在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提升安徽在全国乃至全球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发展中的位势,加快建设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强省。”在中国乃至全球光伏产业的版图上,我省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新能源领域技术创新体系和良好的全产业链发展优势,把促进全省特别是皖北地区光伏产业发展摆在重要位置。
走进位于安徽淮南顾桥镇的全球最大的水面漂浮光伏电站,一排排深色的光伏板整齐架设在宽阔的水面上,在春日暖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抢抓新能源产业发展“风口期”,省投资集团将光伏产业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大力进军光伏产业新赛道。省投资集团下属省铁路基金公司出资2.36亿元与阳光新能源联合发起设立新能源产业基金,并于2019底完成对安徽淮南150兆瓦水面漂浮光伏项目的投资,把沉陷区真正变成绿色能源基地,为淮南市光伏产业链发展、为传统资源型能源城市低碳转型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今年2月,安徽省先后印发了《推动皖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突破行动方案 (2024-2027年)》和《皖北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方案指出,皖北地区是传统能源基地,要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禀赋等优势,抢抓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机遇,着力把新能源产业打造成皖北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要优化产业链创新链布局,坚持集链成群,以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皖北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化、集群化发展,形成“龙头企业一产业链一产业集群一产业生态”的发展格局。
聚势赋能,向“新”而行。沿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下游,省投资集团以资本力量赋能皖北地区新能源产业厚积薄发,投资项目涵盖正负极材料、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及上下游产业链等产业。如,通过淮北创业投资基金投资约2000万元,招引天力锂能三元正极材料项目落地淮北,助力该企业成功登录深交所创业板。目前公司小动力锂电应用领域已形成市场领先优势,三元材料出货量居行业首位,市场占有率超过40%。
省投资集团通过旗下省创投公司牵头设立并管理的淮北市成长型中小企业基金、蚌埠市成长型中小企业基金、阜阳市阜合产业基金、宿州市成长型中小基金,累计总规模20.9亿元,累计投资规模17.3亿元。通过安徽省三重一创产业发展基金、安徽省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安徽省量子科学产业发展基金在皖北地区直接投资丰原生化、芯动联科等项目,投资金额超7亿元。同时,通过新兴产业发展基金设立了包括淮南市高端制造产业基金、安徽省安亳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基金、安徽省新一代信创产业基金等多支子基金,累计总规模35亿元,聚焦皖北地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新能源汽车、量子技术等新兴产业,发挥好国有资本的引导、撬动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投入向皖北聚集,服务当地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支持皖北增强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
为推动皖北地区“融长接沪”,作为沪皖两地共同大力支持的创新型综合体,省投资集团下属裕安公司投资、皖投智谷公司运营管理的G60 松江·中安科创园在服务皖北振兴方面也在积极探索。
2023年,G60松江•中安科创园与皖北区县在科创园内共建“园中园”,为皖北区县在上海松江提供承载城市要素资源展示、科技创新协同平台等功能的物理空间,淮北相山区沪淮科创协同中心和萧县长三角城市联合创新空间就是典型案例。
“淮北相山区沪淮科创协同中心是我们与相山区联合打造的集科创孵化、招商引智、宣传展示功能于一体的园中园,也是相山区在上海开展‘双招双引’的桥头堡。”皖投智谷公司总经理介绍说,相山“园中园”面积约3800平方米,落成后将吸引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进驻,同时也为相山区本地优质企业走出去搭建一个平台和窗口。我们将遵循“产业+基金”“基地+基金”的战略思路,依托省投资集团“基金丛林”体系,与沪皖两地国有资本、民间资本,如铁投基金、松江国投等充分合作,设立产业基金,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企业融资需求储备资源,积极促进沪皖两地科技成果孵化转化。
放眼未来,省投资集团将全面强化项目投资管理,努力提升基金运营管理水平,发挥优势产业的引领作用、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国有资本的撬动作用,吸引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共同来皖北投资兴业,推进皖北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同时,发挥G60松江•中安科创园区位优势,服务皖北“双招双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皖北地区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 助力皖北新型城镇化提质增效
春回大地,淮河两岸麦苗青青,生机盎然,新一季丰收在望。
位于亳州市利辛县的乐居政通苑项目现场,十几栋崭新的高楼矗立其中,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进行楼内施工、门窗安装,整体施工已进入收尾阶段。“在省建投公司的融资支持下,我县利辛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建设得以快速推动。”利辛城乡集团项目负责人介绍道,目前除政通苑项目外,仁和苑、乐居锦绣新城等工程建设也基本完工,原先棚户区的居民不久也将搬进宽敞明亮的高楼。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1年9月25日,省属企业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座谈会在蚌埠举行。会上,省建投公司与利辛县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利辛县棚户改造项目,项目总投资33.57亿元,总建筑面积约86万平方米,计划建成3650套安置房,实现近万人的安居梦。在棚改项目推进过程中,省建投公司充分发挥AAA信用评级作用,积极对接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拓宽棚改项目融资渠道,截至目前,棚改项目已授信24.2亿元,确保利辛县棚改工程稳步有序推进。
为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加快棚户区改造部署要求,省投资集团成立安徽省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省棚改融资管理理事会领导下,按照“统一评级、统一授信、统贷统还”(简称“三统一”)模式,承担全省57个市县的棚改项目国开行贷款融资业务。同时,公司积极探索保障+市场房地产业融资新模式,2017年与阜阳建投以阜阳滨河花园项目为标的,成功合作发行我省第一单、全国第二单棚改项目收益债,募集资金12亿元,有力支持了阜阳的棚户区改造工作。
如今,走进阜阳市颍州区的滨河安居苑内,路面干净整洁,道路两侧绿植环绕,居民在公共区域悠闲健身,处处洋溢着幸福和谐的氛围。可提起几年前这里的景象,居民却苦不堪言,“当时住的自建房,没有规划,杂乱无章,环境也差。门口的路,几家人凑钱简单修一下,又窄又坑洼不平,一下雨到处都是水坑。”对于几十年生活在脏乱差环境中的居民,棚户区改造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幸福的大门。
随着阜阳滨河花园项目收益债的成功发行,省建投公司又将业务模式推广到县一级,先后在怀远、界首、太和、灵璧、利辛等县(市)与地方平台公司合作开展市场化棚改项目,累计总投资175亿元,计划建成安置房约17500套。
“截至目前,省建投公司在皖北地区累计发放棚改贷款超580亿元,已建成安置房约19万套,助力皖北地区近60万城镇棚户区居民‘出棚进楼’、安居圆梦。”省建投公司投资二部负责人说,近些年通过省建投公司保障融资的棚户区改造,皖北地区城市面貌、人居环境、城市功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2022年,安徽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实施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程等“十大工程”,力争“十四五”末,基本完成全省现有城镇棚户区改造。202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将“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个统筹”重要内容。
紧扣大局、把握大势,省建投公司将继续发挥AAA企业主体信用评级作用,不断优化业务模式,谋划转型发展,进一步助力皖北县域经济发展。
当前,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动能强劲、大有可为的上升期、关键期,打造“三地一区”、建设“七个强省”的蓝图已经绘就,推进皖北全面振兴,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省投资集团将继续站在服务安徽发展的大局上,在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上,拉高标杆,奋勇争先,蓄力前行,书写新时代皖北全面振兴“皖投答卷”。